行人過街交通若干問題淺析
1.1步行交通系統與行人過街交通
步行是人們最基本的出行方式,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步行交通的通達性強,步行者的行動受交通工具的限制較少,行動較為自由。雖然近年交通方式越來與多樣化,但是步行仍是人們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步行系統就是由城市中與步行行為方式、活動相關的各種物質形態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總和,也稱之為行人交通系統。它承擔著人們上下班出行交通及生活功能要求。
完整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統包括人行道、人行天橋、人行地道、商業步行,城市濱河步道或林蔭道街,以及居住區、車站、碼頭集散廣場,城市公園廣場等景觀性場所,還包括一些交通標志等附屬設施。行人交通與車輛交通共同組成整個
城市的交通。而步行交通系統又由沿道路縱向行走的行人交通和橫向過街行人交通兩大部分組成。而行人過街交通是以穿過道路為目的橫向行人交通,其實質是由于出行者起點與終點位于道路兩側。
步行交通系統與行人過街交通既有聯系也有區別:
1、步行交通系統又由沿道路縱向行走的行人交通和橫向過街行人交通兩大部分組成,行人過街交通只是步行交通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2、步行交通系統中縱向行走的行人交通為過街交通提供可能的“人源”,而橫向過街的行人進入縱向人行道,又會對縱向行人交通造成一定影響。例如縱向交通的擁擠程度會發生變化。
3、縱向行人交通被道路網隔斷,只有通過行人過街交通系統銜接才能成為一個連續的步行交通網絡。
由于行人過街交通是步行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步行交通與車輛交通的沖突主要是過街交通與車輛交通的沖突,在過街交通與道路的交叉點易發生交通事故,甚至引起交通擁堵。
1.2國內外研究動態
1.2.1國外研究動態
隨著汽車交通的快速發展,行人與機動車的沖突逐漸顯現并日益加重,發達國家很早就展開了對行人交通的研究。
(1)Fruin的博士學位論文“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中涵蓋了從人的自然特征、空間特征、設計服務水平和設計等各個方面;為后人研究行人交通奠定了基礎。隨之以后,各國對行人交通各方面展開了研究。
在行人過街特性方面,加拿大的Ann Coffin和John Morrall研究了老年人步行速度,采用計時設備記錄行人通過人行橫道的時間,用人行橫道的長度除以步行時間就得到了行人的步行速度,并建議在福利院、老年活動中心等老年行人較多的交叉口,人行步行速度為1.0m/s,在其他交叉口建議為1.2m/s,另外,在行人通過人行橫道之后,進行問卷調查,詢問通過人行橫道時影響步行速度的因素;Victor和Jeffery通過元胞自動機對雙向行人道路交通詳細研究,通過微觀設置能夠有效模擬行人行為的規則,來反映現實中行人的宏觀行為。
Burstedde用場的方法描述行人的排斥性與合作性。
Jennie Oxley研究了不同年齡行人在道路上表現出的反應,駕駛員在斑馬線前做出的不同判斷,不同外部條件對行人交通的影響。
(2)在行人過街設施方面,1936年Adams研究了無信號控制的行人過街延誤問題;美國《道路通行能力手冊》對行人過街交通通行能力進了相關研究;Bowman,BL和Vecellio,RL通過對城市主干道機動車和行人發生的事故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了行人設施中不同類型安全島對機動車和行人安全的影響。
V.P.Sisiopiku對密歇根州立大學附近各種人行橫道上的行人過街行為和使用各種行人設施的情況進行了觀測,通過視頻資料分析了行人使用過街設施的情況,83%的行人會在無信號路段優先選擇人行橫道過街,指出人行橫道設置的位置和使用情況受行人出發地和目的地的影響,樹墻和混凝土欄桿能夠影響65%的行人選擇人行橫道過街;Forsythe通過觀察行人信號紅燈期間行人不安全穿越行為,確認了行人違法與等待時間的關系,行人通常急于趕路或不愿停步等待。
在行人過街方式有一次過街和二次過街,國內外對一次過街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二次過街。在國外二次過街主要集中在對安全島的研究。
Lalani分析了120處過街處設置中央安全島前后1年的交通事故數據,以此來分析行人安全島的作用,結果指出行人安全島有利于減少機動車的事故。
Knoblanch研究表明中央安全島能夠保護行人在過街時間內不能過街而在路中停留的安全,指出許多交通事故是由于行人發現不能在過街時間內安全過街而急于跑步過街造成的,結論說明中央安全島保證了行人過街的機會,增加了行人過街的安全,使行人每次過街時只需要觀察一個方向的車輛。
1.2.2國內研究動態
我國對于行人過街行為及其設施的研究起步較晚,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段里仁學者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改善行人交通環境,不斷加深對行人交通的研究,在交叉口、路段行人過街交通特性、行人交通安全和行人信號設計方面取得許多成果。
在行人過街行為研究中,馮樹民等通過對哈爾濱市交叉口人行橫道行人平均過街速度進行調查,分析了行人年齡、性別、人行橫道長度、過街人數量、綠燈時間等對行人過街速度的影響。
張力為,陳燕等對城市干道無信號控制人行橫道行人過街特征進行了分析,在對行人過街定性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反映行人過街效率的6個具體指標,并以某市典型無信號控制人行橫道為實例進行了交通調查,測算了行人過街效率指標的實際值。
趙建麗等人對混合交通流條件下信號交叉口的行人交通進行了研究,對行人到達和進入交叉口的規律、行人在人行橫道的停頓次數和停頓時間、行人通過人行橫道的平均走行速度和通過速度進行詳細的研究,建立了信號交叉口行人對汽車的接收延遲模型和非機動車混合群體對汽車的接受間隙模型,這為混合交通流下的信號交叉口微觀模擬仿真提供了行人行為描述和定量的數學模型。
馮樹民等通過對哈爾濱市11個交叉口中的42條人行橫道進行調查,得到總體行人平均過街速度為1.47m/s、85%位速度為1.74m/s、15%位速度為1.19m/s,分析了行人年齡、性別、人行橫道長度、過街人數量、綠燈時間等對行人過街速度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指出信號交叉口的設計中,可使用15%位過街速度。
以往的交通發展戰略是以車輛為主,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發展更多的注重以人為本,不斷向人性化發展,在交通的規劃、設計和管理中越來越多得考慮交通弱勢群體,而行人過街交通更是其中的研究和實踐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