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道路安全設計 保護行人就是保護我們自已
己一、行人、騎行者為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弱勢群體
與各類疾病相比,交通事故其產生的社會影響要更深遠、更劇烈。在中國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群里,絕大多數是機動車外的行人、自行車騎行者、兩輪或者三輪車騎行者等,這些人便是交通事故中的弱勢群體,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并給予保護的對象。
加強對交通事故中弱勢群體的保護,其根本原因在于步行、騎行等出行方式所占比率較高。盡管人們依賴小汽車出行,但將車停好后,也是要通過步行的方式從停車位抵達目的地。停車場有很多保護行人的設計值得借鑒,比如停車場的低限速、直角拐彎、人車分離及其清晰路線指示等。闡述以上事例,是想將“保護行人、騎行者,就是在保護我們每一個人,包括你自己!”這一理念傳遞給大家,尤其是那些把自己假想為坐在汽車內來看待道路安全問題的“車本位”主義者。你可以永遠不開車,但是你一定會在街道上行走!
二、如何提升道路安全?根本原則是要保護事故中的弱勢群體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對道路安全問題的重視,能夠幫助制止道路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的相關措施也越來越多。1972年,瑞典發起零傷亡愿景的道路安全項目之后,機動化交通出行仍處于不斷上升的態勢,但道路交通死亡人數卻逐年下降。
在機動化出行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我國要如何做才能取得道路安全方面的突破呢?最根本原則是要加強對交通事故中弱勢群體(即行人、騎行者等)的保護,同時還要堅決避免在道路安全領域再次重蹈“車本位”的覆轍。
減少道路安全事故,提升道路安全,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保護交通事故中的弱勢群體。從瑞典和其它發達國家的零傷亡愿景行動計劃來看,在樹立正確價值觀后,要對道路安全事故進行具體分析,開展綜合整治措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由系統性失誤所導致的,而失誤通常源于道路交通主要參與者(人、車、路)。
? 對于人的失誤。我國早已投入大量政策研究成果,并針對酒駕、闖紅燈、戴頭盔等人為安全因素制定了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用以應對人的系統性失誤。
? 對于車輛安全。通過制定車輛年檢制度、新車碰撞試驗、安全評級以及召回制度等,有效管理與控制車輛的安全性能。
? 對于道路因素。由于道路設計而產生的系統性偏差,將會導致更多道路安全事故。行人事故在路網系統里并不是隨機發生,而是具有一定的地理聚類性,而道路本身也確實存在設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