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文章】馬萬經:非常規交叉口優化設計與控制|打破常規
梁康之:FHWA有個專輯,討論特殊的交叉口。也有實際應用。但很少,只是很特別的地點和車流情況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徐耀賜:AIIR FHWA, 2006~2009.
梁康之:大環島的控制,華盛頓特區有幾個事例,效果不錯。袁博有發言權|@袁博-華盛頓交通設計。左轉二次方式,有應用,但不受歡迎。(https://www.fhwa.dot.gov/publications/research/safety/09060/)
官陽:馬老師圖里那個大環島,主要是接入錯誤問題,全靠信號有些離譜,而且失去流量特征單純談交叉組織方式,沒基礎的。
梁康之:是的,結合具體道路和車流量,作具體分析,解決問題,前后比較為好。FHWA大多是在具體的交叉口作具體分析。
馬萬經:設計和控制方案當然要依據流量,這里只說思路,沒針對具體交叉口給具體方案,報告沒那么多時間。
官陽:思路也應該建立在流量特征的基礎上。
劉擁輝:我想這個研究應該有依托工程或者具體案例背景吧。
馬萬經:這是我們當年根據天目路環島流量設計的方案,據說現在還在用。思路具有普遍性,針對一類問題;方案是具體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官陽
梁康之:說一點兒反對的話。中國的大多數交叉口不合理,是因為規劃和設計的缺陷造成的。過早或過多地研究特殊交叉口會導致規劃和設計的繼續不合理。我現在應該糾正的是規劃的不合理和鼓勵專業的設計。在美國,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也是盡量避免使用特殊交叉口的設計。
官陽:@馬萬經-同濟|這話題就要分兩層了,一層是思路普遍性也要建立在流量特征基礎上的,不同類型的流量特征決定了不同的思路,這是一層。還有一層,就是交叉口控制評估的普適思路。在馬老師的發言里,沒看到那些普適思路,比如改善視距,減少沖突點,簡化沖突區域,減少沖突頻率等等ICE的基本普適思路,而是具體方法,是針對錯誤環島設計的將錯就錯的抗擊,浪費巨大,效果欠佳,屬于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和面,環島做成多車道接入,一般都是整個交通走廊的災難。
馬萬經:這不是反對的話,我也沒呼吁都用這類設計,只是陳述一類方法。但這種方法,為提升設施利用率提供了一類思路,雖然其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目前結果已經表明,至少在一些特定場景和情況下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希望在交通設計控制等領域,不斷有新的成果涌現出來,為對策交通問題提供更好的方案。
王園園:天目路、五角場兩個環島有一個特殊性:沒有行人和非機動車。還有半徑夠大,才可以用信號避免過多交織。
官陽:LOS多少?
馬萬經:我可不敢提普適思路,做研究得謹慎。|@官陽
官陽:@馬萬經-同濟|普適思路有教材的,不用你提。
徐耀賜:Alternative Intersection 都有嚴苛之適用條件,CFI在美國有5個州用過,幾乎都在Rural 或Suburban Area。有試辦之味道,直至目前為止,並未獲得普遍認同,即毀譽參半。
馬萬經: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實用范圍和條件。
徐耀賜:yes, it is true。
馬萬經:還有很多可能的安全或行為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可能也沒有什么普適思路或靈丹妙藥。這個報告也只是介紹有這么一些已經有的工作。具體能否用,能否解決問題,那得看具體情況。
梁康之:在中國大多數人還是很相信你們大學教授,所以你們說的話有引領作用。說錯了,也有誤導作用。
馬萬經:若這里解釋或闡述有錯,那必須改正。但若根據自己理解引申出去,那我就沒法負責咯。
王園園:講座是的環島半徑很大,車道很多,本質上已經有點超出環島形式了。
馬萬經:有一種說法,加了信號的環島已經不是環形交叉口了。
袁博:同意梁老師和官總的說法。有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意思。
王園園:特殊形式的交叉口形成有原因,解決問題的思路具有特殊性。我覺的需要把特殊性說明說清比較好,否則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郭敏:環島干嘛用的,如果可以信號燈,為什么還要做個環島?
馬萬經:你看看,不在一個頻道上了吧。環島那么多車道,那么多車,不是這個方法解決的。
郭敏:環島+信號燈,是交通控制失靈了,才加信號燈的?那不做環島能解決嗎?
馬萬經:不是環島能解決得問題。我們探討的是,這個問題已經出來了,我們怎么辦?不是說要不要修環島的問題。
官陽:環島加信號燈不奇怪的,我沒開電腦,等開了上圖;其二,三車道以上環島,普遍需要access control,上信號是教科書內容了;這就是為啥我說大周末的聊這話題有些大。
郭敏:什么問題出來了?難道道路斜交厲害,還不能先糾正,非得在斜交情況下去做。有了環島,就不能改十字交叉口?邏輯比較奇怪了。
馬萬經:可以去糾正啊,也可以有十字交叉口啊,都沒有問題啊。這個說法沒有說不能不去矯正,不去做十字交叉口啊。
郭敏:糾正什么呢,裝作有個環島,結果是四個T形信號燈路口嗎?
馬萬經:這沒有沖突啊。我也覺得邏輯奇怪了。
郭敏:環島不能動嗎?
官陽:環島較好用的是單車道,日流量10000以下,雙車道的,有些需要access control了。
陳倬:環島加信號燈二次排隊通過是楊曉光老師的創新吧?|@馬萬經-同濟
馬萬經:@官陽|對的,很多環島其實沒有這么多車道和車的。
@貓貓(陳倬)北京交通~中交賽康|應該至少是比較早的之一吧。我們這里升級了一下,把環道車道功能劃分和信號放在一起優化了。把環道車道功能劃分和信號放在一起優化 這個方法是我們先研究的。
郭敏:環島加信號燈,不是把一個十字路口拆成4個T型燈控路口,效率會高嗎?為什么不做成一個十字路口呢?馬老師。|@馬萬經-同濟
馬萬經:當時在廈門做過。1、我們這里沒有說不做十字路口,做環島;而是說有一個環島,已經非常擁堵,有什么辦法解決。2、的確有時候,這樣做可能通行能力會超過十字交叉口。
郭敏:環島被做的會被堵死,就說明不宜去做環島,還做環島,加四個燈控,效率會高,這個是想不通的。如果做信號燈能夠通,就說明是控制的問題,而非環島的問題,馬老師。
官陽:環島接入車道多了的時候,沒辦法的辦法,是用信號順序關閉一層層的車道,有些像輪盤,逐一車道順序放行。主要目的是減少沖突點,控制沖突頻率。這類東西是在普適思路之下的具體措施,沒那么神奇。我覺得脫離流量特征聊這些思路,真的沒啥好說的,聊不清楚的。
馬萬經:您說這個,是不是要做環島的事情,不是我這里討論的。很多環島也是在開始的時候用的不錯,隨著需求增加,才出現問題的。
郭敏:很堵,在你的假設條件下,是個偽命題。信號燈加上環島,在國內,是糾正了秩序,并不會提高通行能力,相反,是降低了通行能力。
馬萬經:環島的控制,和常規十字交叉口的控制,還是不一樣的。
官陽:看來我們國家在intersection control上,是缺基本知識和技術共識的。
郭敏:你在一個假設大家不遵守秩序的情況下,去研究環島加信號燈,恰恰是廢除環島的做法。
馬萬經:很多環島也是在開始的時候用的不錯,隨著需求增加,才出現問題的。
郭敏:裝作保留了環島,卻增加了更多的延誤。是需求增加,還是秩序變亂,馬老師?
馬萬經:能否增加或者減少延誤,是要研究一下的。
陳倬:北京把環島廢了好多,沒有任何論證,我鏟過兩個,接到的任務就是環島改十字。
郭敏:我不能同意需求增加的說法,需求導致的擁堵,信號燈加上去只會添堵。
環島加信號燈,其實表明了,設計者對秩序是不滿的,加上信號燈來控制秩序,以此來接近環島的實際通行能力。但,加信號燈,最多是接近,在通行能力上是不會增加,只會減少,改變的是交通控制的方法,理順了行車秩序。
官陽:就是因為交通走廊的設計錯誤,環島的單向接入車道數通常不能超過兩條,否則堵定了,還是那句話,沒流量特征,決定不了用什么形式交叉,所以介紹環島設計時,應該先把流量需求和特征的前后變化介紹一下,才是科學的思路。
國內很多人介紹交叉口組織實施思路,都不提流量特征,不提LOS,沒這些信息,這些形式是浪費更大還是提高了某種效率,無從判斷,這很像現在時髦BRT,但是BRT上去了,社會出行時間總量是多了還是少了,沒人測算。
袁博:@曲濤SmartCity?|環島加信號控制,梁老師一定要再提起杜邦環島和托馬斯環島。
曲濤:@梁康之 |@袁博-華盛頓交通設計| @徐耀賜|我想群毆肯定會涉及甚至歸結于著名的曼哈頓哥倫布環島和華盛頓杜邦環島的。
王園園:以前英國一個老牌交通仿真軟件,例子就是環島信號控制。我更偏向于要強調前提:1-尺度足夠大(半徑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認為不是環島了);2-環島車道比較多,比如三根以上(我記得當年一個德國研究環島的教授說環島車道不要超過兩根);3-行人和非機動車能不參與進來或者少參與進來。這是環島信號控制的特殊性前提。
郭敏:有道理,園園。
Beginner 交通工程畫圖工:求老師科普下這兩個著名的環島?
曲濤:杜邦環島好復雜啊,拆了紅綠燈,就成一鍋粥了。
王園園:很多搞城市規劃設計的人經常容易腦子一熱弄個環島做地標。如果以五角場作為參考,而沒搞清這個前提會出問題的。我幾年前參與一個城市設計在蘇州遇到過一個老先生很想做,在主干路上,我當時提反對意見,還好最終沒做。
袁博:
曲濤:首都華盛頓不愧是法國規劃師的手筆,這么多橢圓,這么多放射線道路,簡直就是巴黎第二。
袁博:
官陽:杜邦環島太特殊了,國內的環島一般沒這種需求,咱們隨便拆遷,都是大直馬路交叉,環島像廣場,全是車道。
曲濤:對了林肯紀念堂也是環島呢
這么寬的路沒有信號控制,為什么?往周圍一看就知道了。
郭敏:解釋下,袁總。
袁博:密路四通八達,降低了環島的交通需求,就不需要信號控制了。
郭敏:哦,流量足夠小。
趙勇:八卦陣。
曲濤:湖南某市五個環島,各委辦局各級領導爭論不休,包括市長,我微笑著說,你想拆哪個我不反對,你們想保留哪個,我也贊成,不管咋樣,我都能解決他們的堵車問題。
馬萬經:這個問題大家很感謝興趣,統一回復一下。1、如同前面所說,我這里提的只是介紹一類研究,并非是要呼吁大家使用。賣中藥不代表否認西藥的作用,也沒有說可以解決所有問題。2、關于環島,同樣我們也沒有說必須建設環島,只是環島擁堵問題出來了,我們提供一種解決的方法。具體哪個環島,要拆了還是要控制還是繼續無控制運行還是本來就不該建設,那得看具體的問題和約束,不是一個報告和文章能解決的。3、這里提的是方法,該方法的適用性當然與需求有關系,但詳細交通需求在具體交叉口該方法是不是實用的時候才考慮。就比如止痛片可以止痛,但研究止痛片的時候并不一定要考慮每一個人到底疼到什么程度,也并非所有的痛都能止或都得用;但我們案例中,是針對具體需求給出方案的;4、關于具體工作,環島控制研究已經有相當歷史。我這里的創新是把環島車道功能劃分和信號配時優化放在一起建立了模型。若這個有差錯,歡迎指正。
袁博:@馬萬經-同濟|同意。就這個問題本身來看,這個解決方案還是不錯的。至于問題來源,那屬于歷史遺留,不是能短期局部解決的。
劉擁輝:馬老師確實做了大量研究,討論激烈促進達成更多共識,越辯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