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西門子中國研究院院長朱驍洵在30日舉行的“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向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創新應更為開放、更加接地氣,創新也應化繁為簡,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這樣企業在能源工業領域的創新才有出路。
接地氣的團隊十分重要
朱驍洵說,“中國市場雖然這幾年的增速開始下降,但這么大體量的情況下,依然有著相當可觀的增速實屬不易。所以,與世界上其他的大經濟體比起來,我們所處的中國還是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從市場角度來看中國式創新不是曇花一現。”
實例證明,中國企業的創新技術應用于全球、服務于世界各地的情形會越來越多。與同行們一樣,朱驍洵如今常常聽聞智能制造、機器人這些熱門詞匯,不久前與中國企業家的一次聊天使他深受觸動。一家國有焊接電動車機器人公司老總就說,對方公司業務相當好,增長非???,在全國每一個行業的焊接領域上,自己的這家國有機器人公司都能做到第一。
“從創新的角度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機器人市場足夠大、這事也足夠有意義,最重要的是,很多挑戰性問題一定要有這樣接地氣的團隊去做。即便在國外有最先進的溝通技術、有最聰明的人,都無法解決,一定要依賴于中國團隊幫助客戶就地診斷、給出方案,化繁為簡,所以我覺得這類趨勢將持續下去。”
西門子“接地氣”做的怎么樣?朱驍洵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了一串數字:截至2015財年,它擁有約4500名研發人員和工程師、20個研發中心和超過1萬項有效專利及專利申請。而其中2500個研發人員也幫助西門子推出了幾百種新產品,主要服務于中國市場及印度等國外市場。
朱驍洵注意到市場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已從原來追求廉價硬件產品的時代跨入了數字化,與全球齊頭并進。所以西門子決定對人才技能進行全新的提升,今年開始在全國擴招約300名專注于數字化技術的員工,包括在全國各地新建一些研發中心,培養能在數字化創新上有所建樹的團隊。
世界各地間的連接正變得日益緊密。數以10億計的智能設備和機器產生大量的數據,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搭起了橋梁。用這些海量數據創造價值是西門子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通過引入新人才,西門子才能制造出更貼近市場和數據需求巨大的項目,比如提供智能交通信息和管理系統,從而幫助減少交通擁堵和事故、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20%。為應對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西門子智能電網技術在供需間建立平衡,并使大規??稍偕茉床⒕W發電的成本降低四成。通過西門子智能樓宇技術,建筑能耗可最多降低40%。在醫療領域,西門子研發的網絡影像智能處理平臺“飛云”(syngo.via),能加速閱片過程,節省計算機斷層掃描(CT)的心臟影像閱片時間高達77%。
中國研發和全球研發并進
(圖為西門子中國高級副總裁朱驍洵,攝影任玉明)
那么,西門子在中國地區的研發、全球研發是如何應對當下市場做新的戰略布局? 朱驍洵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分為三部分。
第一,作為全球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做研發絕不脫離全球體系,否則會造成重復用工。作為全球體系研發團隊的一部分,中國研究院還掌握了一些核心技術,再反哺或貢獻給整個西門子。
第二,將中國市場需求、顧客對協同創新的接受度作為優勢打造。在國外,成熟市場的顧客未必像中國的顧客這樣愿意嘗試新東西。由于中國顧客愿意嘗鮮,這給實驗室里的科學家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因此西門子可以通過中國顧客對產品的真實感受再來調整自己的研發方向、產品功能等,通過大量的本地化實踐再反哺全球。
第三,創新生態系統。在中國,很多大學的研究水平已達國際水準,如西門子在全球有七家重點合作的大學,其中一家便是清華。每年西門子與清華展開相當多的合作,并可將成果直接帶入應用。西門子也與教育部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先后與200余所高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支持建立實驗中心,并設立西門子獎學金,促進雙方在科研、技術領域和人才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在上海,我們也有一個十年歷史的機構,專門與初創企業合作,這個機構的模式是直接從硅谷拷貝過來的。”朱驍洵說道,“我們也注意到最近的一個新趨勢,中國初創企業的質量越來越高。前一陣子,我也與初創企業的多位負責人做了交流,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全是清一色從斯坦福大學畢業,我就問他們為何要回上海創業,這些小伙子非常明確地說因為市場在中國。中國這幾年的市場優勢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初創人才來到中國,這樣一個生態系統也使西門子自身的創新生態系統有了更優質的本土環境。”